薪火相传的江都水利枢纽建设者
一路向北,跋涉千里,滋润北方的一颗种子、一片土地……这,是一滴水的使命,也是一代又一代水利人怀揣的伟大“调水梦”。
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,一代又一代江都水利枢纽人前赴后继,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现代版“大禹治水”新传奇。
干了一辈子水利,从来都没有离开这里
初冬的早晨,孙汉明又来到了江都水利枢纽内的“黄金大道”。
71岁的孙汉明是江都水利工程 管理处原副总工程师、科研所所长,作为江都水利枢纽的建设者和管理者,已退休在家的他时常想起上世纪70年代刚来到这里时的情景。那时,迎宾大道旁的银杏树刚栽下没几年,还不似现在这般高大,正如刚走出校门的他那般年轻。
“干了一辈子水利,从来都没有离开这里!”在孙汉明记忆中,尽管工作的地方离家不远,但一心扑在泵站自动化研究上的他,却常常在单位一住就是一个月。这,也成为孙汉明对家人难以言说的亏欠。
提起妻儿,孙汉明眼眶有些许湿润。努力调整好情绪的他又说:“即便不住在单位,早出晚归,儿子也是很难见到我的!”
汤明根是江都水利枢纽万福闸的第一名大学毕业生,回忆起刚来单位时的那段难忘岁月,83岁的他依旧心潮澎湃。
“由于施工材料缺乏,又担心外面的施工人员会浪费材料,所以大家决定全部自己干。白天夯大锤,晚上做设计 。虽然很苦很累,但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。”汤明根说。
曾经参与四站主要设计工作的潘贤德老人,是江都水利枢纽的首批技术人员。现年88岁的他见证了这颗“江淮明珠”从无到有的全过程。
“那时候是真苦啊,四站的设计图纸都是在工地上绘制完成的!”潘贤德清晰地记得,一间茅草房、一把尺子、一支铅笔的日子,几乎贯穿了他参与四站建设的整个过程。“那个年代,无论是工程师还是工人,所有人都住在工地上的茅草房内。”
潘贤德推了推鼻梁上厚厚的近视眼镜自嘲道:“1100度了,这双眼睛就是那个时候熬坏的!”
无怨无悔,无私奉献。在江都水利枢纽,这样的感人故事,这样的忘我奉献者,真的是很多很多。
薪火相传,长大后我就成了你
远离城市和家乡,“抛下”妻儿老小,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执着坚守,铸就了江都水利枢纽——这座中国水利建设史上里程碑式的工程。
1980年,汤正军从华东水利学院(今河海大学)毕业后,被分配到江都水利枢纽工作。这个做事雷厉风行的高大汉子,提起自己入行的“引路人”时,却突然红了眼眶。
“我最早被分在第二抽水站,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河道里捞水草。”汤正军记得,那个夏天,天气无比闷热。老站长穿着背心短裤,亲自带着他下河捞草,这给初出茅庐的他上了非常难忘的一课。时隔40年,这一幕在汤正军的脑海中仍挥之不去。
第四抽水站现任副站长李扬,被视为江都水利枢纽的新生力量。每每置身泵房,这个80后大男孩总会有一种“时光错乱”的感觉。1991年里下河地区遭遇洪水,那年6岁的他,跟随老师参观江都水利枢纽,感受“源头精神”。这堂每一个江都当地孩子的“必修课”,在幼小的李扬心里埋下了一颗“种子”。2008年,李扬从重庆大学毕业,如愿来到江都水利枢纽,圆了儿时立下的梦想。
李扬没想到,自己一进站就遇上了机组大修,每天跟在师傅后面抡大锤、拧螺丝,一直干到流鼻血。因为连轴转,实在太累了,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去拍婚纱照,却在拍摄中途多次睡着,惹得妻子既埋怨又心疼。
“踏进江都水利枢纽大门的第一天起,我就从未后悔过!”李扬讲这句话时,声音铿锵有力。
薪火相传,长大后我就成了你。一代代水利人在南水北调东线源头——用坚守谱写着伟大的“源头精神”。
一个个平凡的家庭,接续着同一个梦想
翻开江都水利枢纽的“族谱”,一群又一群平凡的建设者,一个又一个大“家族”,在这片热土上接续着同一个圆梦故事。
今年是父亲沈日迈去世的第十个年头,刚刚退休的沈之望,又一次来到江都水利枢纽。走在“黄金大道”上,脚底的银杏枯叶不时发出细碎的声响。想到父亲也曾在这条路上留下过足迹,沈之望竟一时情难自已。“父亲一辈子追寻的梦想就是南水北调,他也为之奋斗了一生。”沈之望动情地说。
沈之望透露,父亲是江都水利枢纽的第一代建设者,在水利系统干了一辈子,也钻研了一辈子。“即使退休,父亲也是退而不休,到去世前才真的不干了。”
父亲离开了,但他的圆梦路从未停止。从父亲算起,沈家共有三代人,勇敢地接过这个“接力棒”,接续奋战在水利系统。“圆了父亲的梦,也圆了我们自己的梦。”沈之望说。
上世纪60年代,一个名叫张余的年轻人来到江都水利枢纽。之后,他在这里成家、立业。自己扎根了一辈子,同时也将整个大家庭奉献给了这里。张余老人已去世多年,但他的后代中仍有6人在江都水利枢纽工作:二儿子张玉伟是管理处的一名驾驶员,外孙女婿徐宁现任第二抽水站管理所所长,曾外孙女徐敏大学毕业后则成为江都闸的一名普通工人……半个多世纪以来,从张余自己开始,再到他的子孙,张家共有四代13人先后坚守在这里。张余举全家之力守护江都水利枢纽的事迹,成为当地的一段美谈。
“张余一家是水利人用行动讲述数代人‘坚守’故事的一个缩影,在江都水利枢纽,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。”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主任、党委书记夏方坤每每说起这些都感慨不已。夏方坤表示,老一辈水利人将青春甚至一生,奉献在这片土地上。这种精神,也成为激励后来者不断开拓进取的持续动力。
从城市来到农村,从青丝变成白发,从祖辈再到孙辈。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,一批又一批建设者前赴后继,来到江都水利枢纽,他们将青春和热血激荡在这片源头的土地之上。
江都水利枢纽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“源头”石碑,这是当年为纪念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开工而设,碑上刻有《源头记》,上面写道:“而江淮儿女,矢志不渝,气吞山河,拓进不息,终成降龙伏虎之鼎器……”静静的石碑,就像默默坚守的水利人,它见证着源头日新月异的变化,共情着源头每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,激励着水利人不忘初心、继续前行。